上学的印记
发布日期:2012-06-06 阅读:3515次
上学的印记
彭昭清
在铜锣山脉中段,有远近闻名的重庆市南山风景区。在南山的一处山垭,有个逾千年的黄桷垭古镇。川黔古驿道穿镇而过,青一色一楼一底的穿斗木板房,楼下是商铺,楼上是住房或栈房。古驿道上骑马坐轿的和步行的行人、挑夫络绎不绝,时常还有滇黔来渝的山货帮、药材帮、皮货帮带着长长的骡马队、背篓队在镇上穿行或驻扎。小镇附近的山上布满了道观、寺庙、古塔和洋人的别墅、使馆、教堂。小镇自古十分繁华,前人赞曰:“小镇黄桷垭,俯瞰渝城,山深而不幽,市小而不僻。”小镇四周“环境清幽,宜设学堂,以课童子。”唐朝白居易《独游涂山寺》五言诗“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有马蹄知。”亦是小镇繁华的佐证。
在小镇南侧,古驿道旁的文峰塔山麓,有一所名震川渝的私立广益中学。据说,民国时期入学,需交白银三十两或相应的谷米若干石。1950年收归国家办学,私立广益中学更名为“四川省重庆市第五中学校”。
1955年夏天,我小学毕业,按划片升学的原则,考入这所百年名校。小学的校长、老师带领我们,集体送考。从黄桷垭小镇沿着古驿道(当时人称“老大路”)上行里许,右侧有一道古朴庄重而无门扉的“石门”,门框的吊牌上书“四川省重庆市第五中学校”。石门两侧种有“铁篱笆刺”常绿灌木编织的生态围墙与参天的松柏融为一体。驿道左侧下方是农田,种满了玉米和其它农作物。
进入石门,沿着参天的松杉翠柏掩映的青石板大道上行,在丛林深处的山包上矗立着一栋城堡式的洋楼(据说是仿剑桥大学校舍的英国式建筑),我们升学的考场就设在这栋大楼里。大楼周围是奇花异树的园林,四季飘香;园林外是高大挺拔的楠木林。在大楼前的“月台坝”旁,一株楠木树上挂有一口向师生发号施令的铜钟。遗憾得很,这年9月开学时,这栋雄伟的教学大楼被认定为“危房”开始撤除了,周围的园林被破坏了。我们初58级的学生成了这栋教学大楼的最后见证者。
1955年9月至1960年7月,我在广益中学求学5年,度过了人生成长阶段的最关键时期。逝去的时空,泯灭不掉50年前在广益学习成长的深刻印记,忘不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生情谊和奇美无比的林荫古塔、松涛晨雾、铜钟鸟鸣。特别是在隆冬至初春,晨雾在山谷中飘逸漫开,又集中在小镇的谷底,朦胧的古塔、山影、绿树、房屋隐隐约约漂浮在雾海之上,形成一幅天然的仙山琼阁般的水墨画卷;校园内除有四季飘香的黄葛兰和冬季幽香的腊梅、艳丽的红梅外,每年总有几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衬着树梢上晶莹的冰凌;春季各色俏丽的茶花过后,满目是绿树新芽的壮美画卷在春风中摇曳,送来阵阵松花和槐花的清香;夏季的林荫氧吧,凉风送爽;秋季的丹桂扑鼻幽香。在清脆悠扬的铜钟声号令下,广益的鸟叫蝉鸣、书声、歌声、琴声、运动场上的喧嚣声,给每位广益学子烙下深深印记,终生难忘。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们几个同学在“民主走廊”教室休息,忽见“益群堂”那边大操场右角的小操场上升起一根“烟柱”,卷着地面的黄沙、树叶,升到空中,越来越高,越卷越粗,顺着大操场百米跑道很快向“民主走廊”移动,直到被几株大树阻挡,沙柱才停下来。这种十分罕见的“龙卷风”天象,很多同学都亲自看见。 2011年3月
(作者系高61级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