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中的回忆
发布日期:2012-04-01 阅读:3490次
【朝花夕拾】
引子:这是一篇尘封了27年习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把它呈现在我们面前,引来大家感慨万千。黄桷古道、文峰塔、石板路、春雨、青松,将我们带回那流逝的岁月,如烟的往事……
通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既有整体的架构,又有局部的细描,情景交融,备极渲染,把人物形象十分传神地展现出来,语言质朴,行文流畅,看似平淡实却感人至深。(梁益惠)
小雨中的回忆
重庆五中高七五级四班 涂康
眼前,是一条宽阔而光滑的石板路。山水默默地从路旁的陡坡上缓缓地流在路面上,亲切地朝脚底下淌来,像是在与我们这些老朋友深情地亲吻。淅淅沥沥的春雨均匀地洒在头顶上那密密麻麻的树叶上,然后又从树枝、树干的缝隙中层层往下轻声地滴着。嗒嗒、嗒嗒,仿佛是在对我们倾吐着如梦如烟的往事……
十年了,我那阔别的母校!
今天,借参加九十周年校庆,我又得以重新沿着这条走过无数次的黄葛古道,去寻找那逝去的童心。小明、小亮也来了。同我一样,都带上了我们各自的她
我们冒着细细的春雨拾级而上。浓浓的山雾从密密的树隙中阵阵涌来,热情地向我们这些老伙伴拥抱。此情此境,多年来,令我们这些游子魂牵梦绕。
在离校前的最后一天,也是这样细细地洒着春雨,也是这样弥漫的山雾。我和小明、小亮来到文峰塔下,栽下了三棵小小的松树苗。彼此间都在想,依依惜别之时,能像这松苗一样再一次紧紧地相互依偎。
我望着这雾气中被雨水沁润着的小松苗感伤地说到:“今后不管走多远,不管什么时候,即使有了对象、成了家,我们肯定还会这样好的。即便是我们三个的她,也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这三棵松苗就是见证。”
“那是当然的!”小明不假思索地说道,“就是不知道我们的那个她,何年何月才能出现?”
“她嘛,现在肯定是活起的,总不会比我们小十八岁噻!哎,要是现在能够一起看看就好了!”小亮想象总是那么丰富。
“那,她到底是个啥子样子啊?”我自言自语道。
“梭梭头!顶精神的!”小明摸着他那被雨水淋湿了的小平头,边说边比划着。
“披肩发提劲些!潇洒、飘逸。”小亮抢上前来,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在烂泥坡上。还一个劲地要我表态。
“我嘛,喜欢‘翘赳赳’,青春而向上!”我一边伸手拉他,一边逗趣地答道。
于是,我们达成君子协议:谁先有了她,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通报。
“后来呢?”当我第一次向她们三个讲起那段富有情趣的往事之后,我的那个她偷偷地凑过来,轻轻地拉了一下我的衣角问道。
我从她手中接过雨伞,然后靠拢去告诉她:他俩在接到我的信后,分别回了一封信。
小明的回信只是剪了一张《人民日报》的红报头,并在上面打了两个红色的感叹号。这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意见——通过了,并向我祝贺!
小亮的回信更有意思,他采用夸张的笔法,画了一幅想象丰富的侧面像:一个弯弯的耳朵,两个大大的“翘赳赳”,并在下面打了三个鲜红的大圆点。形成了三个排列的大问号。我明白了,这是在责问我:“怎么走样了?不是青春而又向上的吗?”三个红色的大圆点,向我报喜了!
“你们三个,在一起总是有那么多的鬼名堂!”她们三个搭上前来唧咕道:“走,不理他们!”三个同时应和着,嘟起嘴巴向雨中穿去,消失在浓浓的山雾之中……
文峰塔畔,雨依然含情脉脉地下着,浓浓的山雾依然拥抱着我们。当年我们栽下的那三棵松树的影子已经依稀可辨,我们欣喜若狂地奔了过去!
浓雾在山间翻卷着,我们肃立在高高的山顶上,久久地凝视着细细春雨中那苍翠、挺拔的青松,重温着少年的梦……
(师评)文章极有情趣,趣中含理,理中含情,构思巧妙。雨有情,雾有情,雨雾中的青松含寓意。从这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年人身上展现出一代新人的新风貌。乐观、向上、重情。读后,这样一群结伴重返母校的青年,真令人羡慕,并相信他们目前的生活是充满欢乐而极有意义的,也坚信他们的未来的前程一定是光辉灿烂的!
好!祝你和你的女友幸福!祝你的朋友们幸福!
(朱德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自过去又推陈出新。不光是单纯的游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文既出,小资文风为之一扫。
(周虹)文如其人,积极、向上、重情。文笔清新、描写准确、生动。
(罗绍华)仿佛看到俺少时身影,栩栩如生。涂的文笔轻快,直叫人一气呵成。读第一遍云里雾里,第二遍恍然大悟!
(陈禹霞 )写得很好,看后使人钩起了回忆,仿佛我也在其中。
虽然我没跟你们那时在一起,文章中的情景仿佛就是昨天。
(梁益惠) 寓景于情,寓情于义,情义交融,绵亘悠长。
(严国秀)文笔清新,情景交融,栩栩如生,重情重义。
( 曾 渝 ) 有情、有景、有寓、有故事。
( 艾荣珊 )文中佳品,值得好好珍藏,文笔流畅、生动和细致,人物、景色和情感都描写如此美丽动人,情浓浓,意切切,聚离都依依,感人至深,真是四两拨千斤了,愿我们永远拥有这份纯真和友谊。
后记:一段情,要迟来多少年,一颗心,要埋藏多少天。这是一封迟来的告白。文中的我,还有小明、小亮,不是单单的三个人。应该是一群人,应该是一个时代!那并不是一个迷茫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期待和希望的时代。文峰塔也好,黄葛古道也罢,已经深深地融入在我们这群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哪怕尘封27年、37年,乃至40年,它终将会破茧而出,重见光天,是为后记。(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