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校友会  >>  著名校友

胡俊泽(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发布日期:2012-03-13 阅读:10139次

 

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胡俊泽生平\\"2010050757965221.jpg"

一、简历

    胡俊泽,重庆市人,1931年生。青少年时期曾就读于重庆市有名的巴蜀小学和广益中学。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考入中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博士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农学系(后并入四川师范大学)。解放后参加过征粮剿匪。1950年入军委民航俄专(后更名为北京航空工业俄专),1954年留校任助教、教师。195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历任外语教研组组长、教务主任、政工组副组长、工会主席等职。1984年至1992年任人大附中校长。1992年退休后受聘为莫斯科第十四中学教师并兼职中俄信息报中文版主编(俄罗斯联邦新闻出版部批准)。1994年至1997年回国后在广州创办南方国际实验学校任校长。

二、主要社会兼职

    曾任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兼普高工作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副理事长。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八五市级课题“北京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论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

三、有关工作业绩

   请参考2010年2月22日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澎芝在胡俊泽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四、获得荣誉情况

   1990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北京市中学模范校长

   1989年被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评为模范教育工作者

   1988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1983-1990年曾四次被中国教育工会 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评为校级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五、已发表论文、著作及翻译作品

   1、《试论中学校长的学术地位》1989年《中国科技导报》第2期;1989年《中国青年报》以《给中学校长应有的学术地位》摘要转载;2003年《名校长工程论坛》第3期河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协会指导刊物再一次全文转载。

   2、《我校对超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1988年《北京教育学会通讯》;1989年中国科技大学《教育与现代化》杂志转载上文

   3、《风雨光辉四十秋、壮志中华创一流》 1990年《北京教育学会通讯》报导《北京一校》——人大附中建校四十周年

   4、《研究一点教育经济学》1987年全国部分省市中学校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5、《超常儿童教育丛书》(华罗庚数学学校)1991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6、《美国公立学校见闻》1986年《人民日报》

   7、《美国的教育危机及其改革措施》1986年《中国教育报》

   8、《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探讨》1991年《沈阳教育》

   9、《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光辉历程》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论文集;

   10、《一个中学校长的思考》1986年《光明日报》

   11、《对中国高中教育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的探讨》:1993年中学校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专刊;1993年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转载。该文曾在1992年10月北京国际高级中学校长研讨会用英语在大会宣读。

   12、《中国教育状况》 1992年参加东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

   13、在美国旧金山接受《旧金山时代报》专访

       发表《中美教育比较》的专访谈话刊载于1985年10月26日《时代报》

   14、《空气喷气发动机》(俄译中,1958年国防工业出版社)

   15、《从米格15至米格21》翻译及研究报告,1984年《国际航空》杂志连载

   16、《一个长跑家的笔记》(俄译中,1958年《体育杂志》

   17、《浪迹莫斯科》小说亲历苏联解体前后,2003年科荣出版社(香港):

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

在胡俊泽同志追悼会上的悼词

 

尊敬的各位教职员工、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尊敬的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这里聚会,共同悼念我们的老校长胡俊泽同志。2010年2月18日12时30分,胡俊泽同志因病多方医治无效,在海淀医院不幸去世,享年79岁。胡俊泽同志是党的忠诚战士,是新时期基础教育战线的改革者、开拓者,是一位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教育家。胡俊泽同志的猝然辞世,使我们痛失了一位值得敬重的好导师,好领导;一位志同道合的好战友,好同志;也使我本人失去了一位肝胆相照的忘年知音,良师益友!在此,我谨代表人大附中全体师生员工对胡俊泽同志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向胡校长的亲属致以最深切诚挚的问候!

    胡俊泽同志1931年生于重庆市,曾就读于重庆市有名的巴蜀小学和广益中学。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考入中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博士创办的乡村建设学院,该校后并入四川师范大学。解放后曾参加征粮剿匪工作,1950年考入军委民航俄专(后更名为北京航空工业俄专)就读,1954年留校任助教、教师。195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不久即任外语教研组组长,后担任学校教务主任。1984年,在改革大潮推动下,胡俊泽同志经大学党委民意测验,全校教职员工无记名投票,成为人大附中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校长,并于1989年任满一届后再次当选,直至1992年退休。退休后,胡俊泽同志仍不忘职责,不甘清闲,受聘为莫斯科第十四中学教师,1994年回国后,又在广州创办南方实验学校,担任校长,进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献给了人大附中,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胡俊泽同志是人大附中的第五任校长。在人大附中经过文革动乱,拨乱反正时期,他继往开来,抓住高考改革的发展契机,顶住各种非议,大胆提出:“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大附中就应当以教学为中心”,立足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管理的改革,使学校连创高考佳绩,从一所普通中学跻身一流中学之列,成为北京市首批重点中学,由此实现了人大附中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胡俊泽同志是一位学识丰富,思路开阔的教育家,是新时期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者、思想家。他尊重学生个性,熟谙教育规律,在人大附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带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和成功探索,至今仍卓有成效。他视野开放,在八十年代初上任伊始,就两次走出国门赴美考察,进行中外教育的比较。他多次在各中央报刊上发表教育论文,主张学校管理应该脱离官本位体制,提出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他立足改革,进行了校长负责制、结构工资制等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他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抓住时机到综合大学为学校争取高素质人才;他广辟财源,开拓求新,在学校建设中提出“20年不落后”设计思路,使学校运动场、实验楼和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大气而现代。他勤于学习,思维活跃,笔耕不辍。他的专业是俄语,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就敏锐意识到英语在未来的重要作用,刻苦自学达到能够直接交流的水平,曾在“国际中学校长论坛”用英语宣读论文。担任人大附中校长期间,他和北大附中校长夏学之、四中校长刘秀莹等知名校长共同创办“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后任中国教育学会高级中学专业委员会名誉副理事长。胡校长也曾多次出访英、美、日、俄等国,建立了与这些国家友好学校之间的联系,扩大了人大附中的国际影响力,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

胡俊泽同志是一个光明磊落、正直高尚的人。对同志,对部下,对学生,对员工充满爱心,与人为善。他性情粗放豪爽,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坦诚待人,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员工批评教育,但是从来不存个人恩怨,因此深得全校员工的爱戴敬重。

胡俊泽同志又是一个乐于学习、情趣丰富,富有智慧的人。他几十年身在教育一线工作繁重忙碌,但在工作之余仍坚持爱好,发表过一些涉及文艺、体育、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翻译作品;即使卧病在床,仍历尽艰辛完成并出版了纪实作品《浪迹莫斯科》,以及反映他从教40余载生活感悟的小说《春到校园》。

    许多人大附中人都知道,胡俊泽校长已与癌症病魔顽强抗争了十几年,在病魔面前,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2009年12月31日他还拖着病体参加了在学校四楼报告厅举行的2010年元旦联欢会。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生命的执著坚忍,他面对死亡的淡定从容,是留给我们的又一笔精神财富,将激励我们继承老校长的遗志,为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大附中的持久发展,进取追求,无私奉献。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胡俊泽同志离开我们了,这使我们感到无尽的悲痛和深深的哀悼;但“有的人去了,他还活着”,胡俊泽同志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的人品,他的学识,他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人大附中的史册,永存人大附中人的心间!

    胡俊泽同志,我们的老校长、老领导、老战友,老朋友,请您安息吧!

 

                                  人大附中全体教职员工

                                         2010年2月22日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  


重庆广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