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课堂教学实录及设计依据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堂教学实录及设计依据
课堂教学实录 |
设计依据 |
一、说秋天 (情境导入,感知秋天的美) 师:(出示一片在校园内拾到的梧桐树叶)这是什么? 生:是树叶,是一片落叶,是一片枯萎的梧桐叶……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老师却说它是秋天,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 生1:因为在秋天梧桐树叶才会纷纷落下,如果梧桐树叶纷纷落下来,就表明秋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师:是的,古人云“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一片在地上拾到梧桐树叶,就是拾到的秋天。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同学们用“秋天是……”的句式,造一个句子,看看同学们眼中秋天都是什么样子。 师: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梧桐树叶。 生1:秋天是清晨林间小道旁那点点的秋霜。 生2: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 生3:秋天是那一地金黄的落叶。 生4:秋天是一山火红的枫林。 生5:秋天是天空中南飞的大雁 生6: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 生7:秋天是农民伯伯脸上灿烂的笑容。 生8:秋天是游子对家浓浓的思念。 …… 师:把同学们的优美的话语,串在一起就是一首写秋天的诗,不知不觉中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一位大诗人,来自我们重庆万州的何其芳在20岁写的一首诗----《秋天》。
|
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诗人,而是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将来更有诗意地生活。 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诗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可感的,不是离我们很遥远,而是近在咫尺。
|
二、读秋天 1 自由朗读诗歌 师:诗歌是文学殿堂的最高形式,是王冠上那颗最亮丽的宝石,它身上蕴藏了许多美,你们知道诗歌的第一美是什么吗?(一美:音乐美) 生1:诗歌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 生2:感觉有时读起来,就像是在唱歌,念起来很带劲。(有些同学不禁笑出声来) 师:“诗”又称“诗歌”,读起来如唱“歌”一般,因为诗的第一美即“格律美”或者“音乐美”。 请同学自由朗读诗歌,让文字的美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2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字音是否都读准确了。 生1:读错了两个字。“栖息”的“栖”应读“qī ”而不是“xī”,“背蒌”中的“背”应读“bēi”而不是“bèi”。 生2:还读错了一个字“撒下圆圆的网”中的“撒”应读“sā”而不是“sǎ”。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读错的字音都集中在多音字上,朗读多音字时要推敲词义,这样才能选择正确的读音。(多媒体上在强调几个重点字音)
3 齐读诗歌,研读课文 师: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幅 图?(二美:绘画美) 生1:秋天美景图 生2:乡村风景图 生3:既写了秋天风景,也写了乡村风景,因此应是“乡村秋景图”。 师: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和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景物。 生1:秋天特征的景物有“露珠”“冷雾”“白霜” 。 生2:还有“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这种景象也应是秋天特征的,因为秋天是一个销声匿迹的季节,绝大多数动物们都隐藏了自己的踪迹,草野因此才显得特别寂静、寥阔。 生3:“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这也应该是秋天的景象。诗人是重庆人,我们重庆的雨季是夏季,到了秋天降雨量减少,溪水少了,石头就露出来,水就显得更清洌了。(牚声响起来了) 师:从这位同学精彩的发言中,看得出他是一位喜爱观察、思考、心细之人。文中哪些景物具有乡村特色,请同学们仔细找找。 生:农家 稻香 镰刀 背篓 竹篱间 瓜果 归泊的小桨 芦篷 草野 蟋蟀 溪水 牛背上 牧羊女等。 师:这一幅乡村秋景图景物这么多,但本诗却不显得杂乱,作者是怎样做到的? 生1:作者把诗歌分成了三节,这一幅乡村秋景图由三幅小图构成。 生2:每一节诗的最后一句是本节诗的中心句,使文章结构井然。 师:小组合作,根据诗中景物和中心句,分别为三幅图命上一个漂亮的名字。 第一幅: 生1:农家丰收图 第二幅: 生1:霜晨归渔图 生2:渔夫晨归图 生3:渔家秋景图 第三幅: 生1:少女陶醉图。为眼前的秋景陶醉了。 生2:秋天牧羊女图 生3:牧羊女梦寐图 生4:少女思念图。(同学们哈哈大笑了)因为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知道了秋天是一个很容易拨动人情思的季节,作者写本诗时大概20岁,这个年龄的人正好是对爱情憧憬的年龄。(掌声阵阵) 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深很透,也是一个细心之人,老师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年龄她也注意到了。接下来透过画面,透过诗中的文字,你们能想象出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能够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诗情吗?(三美:含蓄美) 生1:高兴。因为农民伯伯丰收了。 生2:悠闲、满足。因为渔民“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他们没有了春夏天的忙碌,而且今年的丰收,还愁什么。 生3: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憧憬 。 师:透过画意,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诗情。
4听示范朗读。 师: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点评优点与不足。 生1:老师字音读得很准。 生2:我认为老师停顿和重音方面做得很好。 生3:老师的声音有磁性,很有感染力,但是老师有个缺点,语速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我认为不好。(老师笑了) 师:给我一个理由,好吗? 生3:第一节语速要由慢到稍微快点,因为诗人先写的山谷幽静,再写的丰收的喜悦。第二节语速最慢,因为诗人想表现秋晨的宁静,渔民的悠闲。第三节语速要显得稍快点,声音要高一些,因为作者想要表达少男少女对朦胧而纯真的爱情的渴慕。 师:谢谢您,老师心悦诚服。那老师还有什么不足吗? 生4:老师,你还有一个不足,你的朗读没有配背景音乐,显得很干瘪。 师: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 一把是文学 一把是音乐。文学与音乐是有联系的,“文学+音乐”即朗读配乐,会使朗诵更有感染力。
5配乐朗读 师:给三则音乐材料,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段作为本诗的背景音乐。可以和着音乐轻声读。第一则“惊叹世界的神童”,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生:(学生边读边笑)不行,这曲子虽好,但节奏太欢快了。 师:第二则曲子是平凡得无以复加的中国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音乐响起,教室寂静无声) 生:老师,这曲子太悲了,节奏太慢了,不宜表现诗中所营造的清静、清远、清甜的意境。 师:阿炳是音乐史上的一个意外,常年以卖艺为生,创作《二泉映月》来表达沦落天涯的苦难。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该曲后,曾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跪地不起,并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再美的音乐,也要适合课文内容才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师:第三则曲子是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秋日的私语》(学生合着音乐很快找到感觉,情不自禁的动情朗读起来。搏得在场听课老师欣赏的掌声。) 师:选好了背景音乐只是成功了一半,还要掌握一定的配乐朗读的技巧,你们知道哪些技巧? 生1:配乐朗读就是配乐唱歌。朗读声音与背景音乐要相互应和,不能低于背景音乐,要等于或略高于背景音乐。 师:跟着音乐的节奏,找感觉,不要想停顿,不要考虑重音,什么都不要想,只是跟着音乐,让自己的声音、情感隨着音乐释放出。
6表演配乐朗读 师:请同学们分组选择朗读方式,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进行表演读。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诗歌,是初中生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和最重要的手段。在诗歌诵读引领下,学生感悟到诗歌的音乐美,渐渐走进诗歌的意境,慢慢受到诗歌的精神熏陶,才能直接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点。 “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通过6种形式的读,学生对诗文内容已相当熟习,为品味诗歌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也是突破本课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突破口)。 通过6种形式的读,把诗歌三个特点,即“音乐美”“绘画美”“含蓄美”含而不露的介绍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对诗歌有一定感性的了解,让他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由此爱上它。
|
三、品秋天 师:刚才我们从“读”上享受了诗歌的美,品味诗歌语言同样也是一种享受,那是更高层次上的美。 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句,体会、分析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谈理由。可采用下面形式: 我喜欢诗中的 词(句),因为 。 示例:我喜欢诗中“栖息”一词,因为这个词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栖息”本是用来描写有生命的动物,作者把秋天当作有生命的物体,把抽象、虚无的秋天具体有形化。 生1:我喜欢诗中“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因为它采用了以闹写静手法,用丁丁的伐木声衬托出了幽谷的静与幽,丁丁的伐木声像一首低回婉转歌在幽谷飘荡,也传达出伐木者的愉悦心情。 生2:我喜欢诗中“饱食”“稻香”“肥硕”,这几个词生动含蓄的写出丰收之景,使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洋溢着笑的脸。 生3:我喜欢“轻轻”一词,写出了渔人悠闲,以及满载而归的高兴之情。 生4: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渔夫打鱼不是傍晚回家而是清晨,他有些懒,不可能“满载而归”,诗文说他“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轻轻”也可以看出渔夫收获很少,所以摇着船很轻松。 师:渔夫“懒”吗?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回答吗? 生6:不同意,不能说渔夫懒,因为他只是知足常乐。(牚声) 生7:我也不同意,不能说收获很少,鱼方面收获不多,但还有其它收获,如收获了秋天清晨的美景。 生8:还收获了打“渔”这个过程给渔夫精神上的享受, “渔“胜于“鱼”。(掌声) 师:对诗歌的理解就应该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都行,我们倡导个性化的理解诗歌。还有发言的吗? 生9:我喜欢“游戏”一词,把抽象的秋天写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秋天像和船在嬉戏,把小船吹来吹去,像小孩在和大人闹着玩儿。 生10:顽皮的是渔民,渔民“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把渔民那知足常乐如小孩一般的心理刻画得很传神。 |
品味诗歌语言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首要应当是语言文字的学习。重视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语文教学才算完成它最基本的任务。 诗歌教学最能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现代诗歌语言新颖、凝练,品味语言,能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魅力,也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
四 种秋天 师:读《秋天》从声音感受了秋天的美,品《秋天》从语言文字上感受了秋天的美,下面我们把这种美用文字传达出来,种在我们的心里,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出示一段关于秋天美景的视频,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师:请用笔记下你转瞬即逝的灵感,那片刻的感动。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话,可以是一段文字,也可以写几句诗,然后与同学们交流。 生1:枝头的那一残叶“绝情“的告别了枝头,一头扎进秋泥的怀抱,是那么从容淡定,义无反顾,像一滴水落尽了我的心头,滋润我枯干的心灵,让我明白了何为凛然,何为无私。直到现在我才发觉,一地黄叶竟如此美丽,让我着迷,让我心生敬畏!(程琳琳) 生2:拆开秋天的信封,读出沉甸甸的喜悦。 那火红的枫叶是秋日的明信片, 那拨动秋日笑靥的是随风起伏的金黄的麦浪。 金黄是秋的使命,丰收是秋的信念, 翠绿与金黄相混,希望与泪水相杂, 每一片落叶都寄出我对秋天的思念!(赵映雪) 生3:枯黄的树叶虽已掉落,请不要悲哀,明年树叶会再长起来,让我们静静的等待。(朱磊) 生4:秋天的脚步是轻盈无声的, 秋天的旋律是紧张忙碌的, 秋天的色彩是缤纷斑斓的 秋天的感情是丰富深沉的(洪建) |
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唤醒、激活、点燃,用心灵去拨动学生的心灵。进行“种秋天”的写作迁移训练,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的潜质的开发,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审美情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
五:悟秋天 课堂小结: 师:原来秋天是如此美丽,原来诗是如此美丽。有人说:“一个远离诗歌的民族,算不上是文明的民族。诗性的衰颓实质上是人性的萎缩。”希望我们华夏民族永远不抛弃诗歌,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文明民族,愿诗意一般的生活成为我们大家一生的追求。 |
诗意的课堂,诗意的生活,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
六:颂秋天 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题 (1)喜欢作画的同学画一幅以“秋天”为题材的画。 (2)喜欢摄影的同学拍一组以“秋天”为题材的照片。 (3)喜欢写作的同学写一首以“秋天”为题材的诗歌或者散文。 (4)喜欢朗诵的同学选一篇以“秋天”为题材的诗文,配上音乐来读一读 。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是的,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这一个”(黑格尔语),他们的精神需求、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因此,课后作业设计,以课文内容为引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
(三)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较流畅,由“说秋天”“读秋天”“品秋天”“种秋天”“悟秋天”“颂秋天”构成,各环节过渡自然;教学环节由易到难,层层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例如品味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对初一学生更是如此,但通过“读秋天”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诗文内容已相当了解,难点就更容易突破;教学环节首尾照应,“说秋天”这个环节让学生明白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诗离我们只有咫尺之远,“悟秋天”与“说秋天”相照应,点明诗的美妙,生活如诗一样美妙,让追求诗意生活的种子从小在孩子们心理扎根;教学环节囊括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首先,充分相信学生。学生不仅能在老师的放手之下“走的开”,而且可以“走的好”。“走的开”——整堂课基本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我只是一个“导演”而已,设计整个过程,把握课堂节奏,关注整个过程,在学生需要时出现点拨。“走的好”——倡导赏识教育,用理解和宽容创设一个更开放的环境,学生踊跃大胆地表现自己,掀起了一个个高潮。其次,“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如在“读秋天”这个环节,并没有把诗的“画面美”“含蓄美”这些抽象概念告知学生,而是把诗的特点含而不露的体现在“读秋天”。又如学生对第三幅画——少女思念图中“爱情”体验很少,命名时出现了与作者内容不同的题目,“少女陶醉图”少女为眼前的秋景陶醉了,老师也给予肯定,没有把“爱情”强加给同学。在“品秋天”中更是尊重学生认知,倡导个性化品味诗歌语言,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
(3)积极营造诗意课堂。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此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要培养出真正富有品味、富有诗意、人性美的人。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是读读诗,品品诗是不够的,老师还要营造诗意的课堂。本堂课以秋天为线索,“诗意”是本堂课的灵魂。老师由诗意导入,让学生入情,诗意语言,让学生入境,用行云流水般的自由去张扬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师生间流动的情感奏出美妙的旋律。
二、遗憾之处
本堂课是上级领导要求我为青年教师上的一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示范课。为上课而作课,求全而不肯放下任何一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环节,因此显得时间安排太紧,在“品秋天”环节中有许多同学还想发言,但为了的展示整堂的教学环节,置他们与不顾,匆匆进入下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前面稍稍松了一点,后面又紧了一些,在“读秋天”环节中6种形式的读有些冗长,使后面环节时间不充裕。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