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冈,药理学家。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的基础研究。在学术上最为突出的成就,是第一个提出吗啡镇痛的有效部位。这一发现被誉为吗啡作用机理研究的“里程碑”。邹冈,1932年1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的一个医生家庭。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家由上海沿长江逃难到重庆。先后在重庆市立第一女中附设初小、南山小学、广益小学、广益中学求学。1946年夏,邹冈随全家由重庆回到上海。经人介绍在私立美国长老会办的清心中学就读高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邹冈以优良的成绩考取国立上海医学院(后改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上海医科大学)。
大学的5年,通过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他正确树立了青年人应追求的人生观。1952年5月,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9月,邹冈被抽调参加在母校药理科举办的高级师资培养班学习,并受训于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获益匪浅。1954年8月,邹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经统一分配到上海第二医学院药理教研组任助教。
在两年半的教学及实验工作中,邹冈认真钻研,完成了各项任务。1957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成为该所所外学术委员张昌绍教授的研究生,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开始了神经药理学的研究生涯。
在科研工作中,邹冈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的才能。1961年,年仅29岁的邹冈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第一次提出了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在第三脑室和大脑导水管周围中央灰质的新观点,受到了在场答辩导师、生理学界老前辈张香桐教授等的充分赞赏和推崇。之后,该论文相继在《生理学报》、《中国科学》上发表,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以后被联邦德国药理学会副会长、生理学家赫尔茨和美国等国的科学家誉为吗啡作用原理研究的“里程碑”。
在近30年的研究工作中,邹冈在科学的征途上不断攀登,辛勤耕耘。在神经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先后从事寻找新药、生殖药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著作)60余篇。他在所从事的科学领域中,开展了不少国内尚属首创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神经药理和针麻原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贡献。1980年,他与其他同志共同研究的“脑啡肽和脑内神经递质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他和张昌绍教授一起第一个提出的吗啡镇痛有效部位,于1982年,获得了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1980年11月,48岁的邹冈被推荐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他也是上海市第七届和第八届人大代表,197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他曾担任上海药物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及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