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益·逐梦巴渝名校的文化之旅”系列报道②
2017-11-13 重庆广益中学
百年广益·逐梦巴渝名校的文化之旅”
系列报道②
今年,是重庆市广益中学办学的第125个年头;也是学校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的广益,格外夺目,3名学子圆梦清华园,学校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百年广益,在逐梦巴渝名校的十年文化之旅中,积淀起了什么底蕴,沉淀下了哪些文化?如今的广益中学,有又哪些值得人们持续关注、深度思考的“教育现象”?
我们将在这个最美的时节,以深度报道的形式,从理念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校友文化等十个方面,对这所学校当下的内涵与特色,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解读,深入浅出地总结广益中学发展至今,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筚路蓝缕和名校气质。
一所历史悠远的学校必然能在岁月更替中,凝结下一些难以磨灭的文化底蕴,也总能让她的万千桃李在一生之中,铭记下这里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对于重庆市广益中学的校友而言,回眸再忆母校情,也终究难以避免谈起“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这八字校训。
无论是捐赠花草园林、设立“感恩奖学金”,还是开设校友专家课程、呕心沥血求证母校建校时间,亦或是在母校办学120周年之际为其编著校史……代代校友在这数十年来从未停息过传承“广益精神”的坚定步伐。在他们的心里,八字校训重若千斤,不少校友在缅怀母校当年情时都发出了同一种感叹:“那是启迪梦想的一句箴言,是人生浮沉里的一句定心语,也是为之奋斗一生、受用一生的精神寄托。”
从开始到现在,百年广益的校友会已经走过了九届,200余位成员和40多位常务理事与学校的高频互动,足以证明广益校友会的力量与担当。越来越多的校友回到母校,他们以各自独有的智慧和力量反哺母校,在与母校同舟共济的飞速发展中,让当代“广益人”见证了文峰塔下“江巴学校之冠”的岁月峥嵘,让时代使命与广益精神在潜移默化的有机融合后,以“大文化”的形式,进驻到更多人的内心底层。
“母校生日”如母亲生平那般重要
考证1892年建校的研讨会
在我们与之对话的每一位广益校友的脑海里,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场景,母校在2014年举办的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让他们难以忘怀,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参与了那个时刻的筹备与策划,也是因为他们都在那场意义非凡的盛会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与这所百年老校的命运共同体。
时隔三年,同样是在校友们的积极协作考证中,重庆市广益中学的开办时间被重新认定,锚定在了1892年,相较在此之前普遍认定的1894年,这一校史上的改写,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在对历史的准确还原过程中,让每一个“广益人”见证到这所学校与重庆开埠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文化变革上的紧密关联。
今年5月10日,一场在广大校友倡导、组织下的建校时间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广益中学召开,多位市内外专家学者、部分第九届校友会常务理事成员,与学校领导班子一起,通过二十余篇论文的旁征博引、据史立论,最终得出了有力的结论,正式确定重庆市广益中学始建于1892年,直至今年,正好是学校125周年诞辰。
校友会工作会议
校友林植树仪式
“近年来,尤其是在母校举办90周年、100周年、120周年这三个极其重大的庆典时,均是以1894年为建校时间进行的,这不仅在社会上,也在广大校友中造成了一些困惑。” 第九届校友会会长、高65级校友胡庭吉表示,要厘清这一困惑,弄清母校准确的建校日,这个愿望,就像一个孩子,渴望知道自己母亲的生日是在哪天一样。学校就是母亲,作为儿子,我们要把母亲的岁数和她的一生过往探寻清楚。
现场,论文作者们依次阐述观点,围绕广益建校时间各抒已见,鞭辟入里。广益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广益中学原校长毛宝权在论文中写道:通过《公谊会在中国·1886-1939回忆录》、英国公谊会图书馆高级助理的查证、杨伯庸的调查,所提供的历史材料,论证“1892说”是真实的。
“建校时间本来是个微观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心力去严格求证?因为它能折射出重庆教育史乃至这个城市发展史的宏观问题。”校友会副会长、初65级校友薛新力在解读这一事件的意义时感言,以1891年3月1日重庆开埠为历史分割点,追溯广益办学元年到底是1892还是1894,实则是在考证与回顾重庆的近代历史,观察这个地方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在那两年中的一系列变化。
联系伦敦档案馆,发动校友查阅上海图书馆的老报纸……最终辅助学校让“1892”定格,胡庭吉和薛新力在那一刻既心潮澎湃,也平静淡然。当他们梳理这段历史时,感悟到了太多激荡变化和太多意想不到,终究不禁感叹:“在力求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过程中,我们也重新认识了这所学校,看到了‘她’的身世浮沉,也看到‘她’与这座城市的兴衰过往。”
重庆市教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祖荣曾评价,在重庆众多的中学里,广益中学属于为数不多的百年名校之一,深入研讨广益的生辰,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广益中学有着求实认真的科学态度,敬畏历史、尊重历史的责任意识;二是,这里的专家校友客观、严谨的治史精神,严肃对待历史,尊重事实本源的态度值得赞扬。
感恩和奉献中与母校常在
校友的力量是强大的、是真挚的,在胡庭吉的会长任期内,校友会成员们不仅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筹备了“120周年庆祝大会”,还承担了校史丛书《重庆广益中学120年办学史》10部中6部的策划与编著工作。
这些年来,广益校友会随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也越发壮大,越来越多的校友相继回到母校,他们在寻根成长印记和寻味启蒙之地的过程中,也为百年广益带来更多发展动力和价值资源。
2014年9月,在母校120周年庆祝大会前夕,100多名50、60年代的广益学子重回校园,重走广益路,欣赏校园新貌,追忆曾经的校园生活。活动中,学校特意为校友们安排了一堂课,而上课的老师是90多岁高龄的老数学教师涂一高。整个课堂上,校友们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一边仔细聆听,一边做起了笔记。
听完这堂特别的几何课后,原南岸区区委书记、校友曹均绵向恩师献上了书法作品“一代师表”。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校友李长禄将自己获得的“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奖状赠与母校。老校友们还和部分在校学生们一起登上了广益中学的象征——文峰塔。看着老校友们的快乐与坚持,学生们感悟校训“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已内化为前辈们的精神品质。
院士林揭牌仪式
同在当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中,时年63岁、初66级校友张仁希个以个人名义出资,为母校捐赠了100棵银杏树苗,表达了对校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广益百年、人才辈出”的赞扬和祝福。
2016年4月,在主题为“重返人生起点,再沐广益春风”的校友联谊会上,千余名老校友再聚文峰塔下,与新生代学子们合作演绎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校友崔光祖也在活动现场,为母校捐赠了200棵桃树、李树,命名为“桃李园”,希望母校桃李满天下,教育发展更进一层。同时,为了让广益学子拥有更加丰富的艺术生活,他还赠与广益中学一整套乐器并主动辅导学生练习。
校友感恩奖学金奖励清华学子
近年来,广益中学的校友们不断筹措资金,设立校友奖学金,每年都会为数十名优秀在校学生颁发奖励,激励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校友会副会长、高68级校友陈庆礽还与友人一道,以个人名义为学校建立了感恩奖学金,以此鼓励每一位考入知名学府的广益学子。2014年,陈庆礽亲返母校,将5万元感恩奖学金交到了文理科前三名的学子手中,今年高考成绩放榜,广益中学3位学生荣升清华大学,陈老再次为他们颁发了6万元奖学金。
“我的一身成就,离不开广益中学,没有母校当年的养育、培育,就没有我。”陈庆礽回忆,他出身贫寒,在1963年时就失去了双亲,若不是靠着当年母校的照顾和老师们的接济,自己可能连生存都是问题。
校友会物理奖学金
回眸在广益中学的点点滴滴,陈庆礽对于已故团委负责人谢世琳老师充满了感恩与缅怀。“她就像我的亲人,我的大姐姐,我把母亲留给我的遗物,一块手表、一支派克钢笔交予她保管,她一管就是三年,我高中毕业去参军,她还给我时还是崭新一样。”
给予陈庆礽帮助的,还有他当时的初中班主任刘锦升老师。初二暑假里,陈庆礽因无家可归,只得留宿学校,生活费不够用,又患上重感冒,在他及其无助的时候,刘老师将他接到自己家里住下,这一住就是两个月。“我知道刘老师的条件其实也不是很好,但她从没对我说过困难二字,那个暑假一直照顾我的衣食住行,让我又找到了家的温暖。”
退休之后,陈庆礽多次返回重庆看望当年的那些恩师,他曾在母校立誓,要在自己百年之后,将一生的精神财富送给广益。他说,这是自己在感恩这件事上,最重要也最正确的决定。
毕生所学增色广益文脉
虽已离开校园生活,但校友们的心却与母校紧紧相依。他们不仅在物质资源上,给予母校最大的支持,助推其跨越式发展,也在情感上关注母校的文化渐变,依托于校友会自办会刊《文峰塔之恋》回忆当年广益生活、关注今日母校发展。
除了这些,校友们带给广益中学的还有巨大的智慧支撑和丰厚的教育资源。为了让母校在实现当代“巴渝名校”的道路上,越走越顺,广大专家学者类型的校友还与母校共同建立起了校友课程体系和常态化的文化讲座体系。
早在2014年4月,时年80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49级校友李朝义就特地来回校为“院士林”揭幕。期间,李朝义院士与广益学子进行亲切交流。他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参加抗美援朝,成医务兵,自考军医官,走进科学院的经历。
李朝义院士专家课程
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怎样才能当院士”这个问题,李朝义谦虚应答:“我只是运气好一点,比大多数人顺风顺水一点。你们勤奋一点,也能回报社会,不一定要当院士。”
谈到校友课程,陈庆礽也记忆犹新,由于退休前曾担任过四川省交通厅副厅长,他在应邀回校开课时,选择了“交通与旅游”这一主题,每年为学生讲授4堂大课,内容囊括了中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旅游景点风情介绍,以及中国交通、旅游业在融和发展中的创新与实践。
每一堂课上,孩子们都座无虚席,让陈庆礽很是感动。“他们热情很高、秩序很好,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当年在此求学的自己。”
彭孝平校友滑翔伞课程
去年9月,学校高二年级开设了滑翔伞训练课,操场上的一群孩子玩得酣畅淋漓,旁边站着位老人,全副武装穿戴着头盔、护膝,时不时做着动作示范。他就是年近八旬的校友彭孝平。他一生从事无线电专业,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专家。彭孝平的父亲曾是广益中学的物理老师,他的中学时光也在此度过。
60多岁时,童心未泯的彭孝平去珠海参观了航展,迷上了人力飞行,而后又对滑翔伞运动情有独钟,还参加了“飞吧”,算是最高龄的“飞行员”了。学校12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彭孝平向学校捐赠了上万元的滑翔伞设备,希望让中学生的课堂变得更丰富多彩。
业余时间,他就当上了同学们的义务滑翔教练。如今,广益中学已经将这项具有冒险精神的体育运动长期开展起来,有的孩子还因为掌握了这项特长,在高考中获得了相关院校自主招生的专属优势。
薛新力校友专家课程
今年,薛新力仍旧常态化地在母校“开坛布道”,身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他在《诗韵南山》主题课上,力求运用古诗词鉴赏的专业手法,为学生带来一场场诗歌领域里的时空之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从古典诗词的流变开讲,细数了文字产生前出现的古谣谚、先秦的四六言、汉魏的五七言,以及后来的长短句。虽然这些跟学生当下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学生们仍然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上课之余,他们甚至还小声朗读出来。
“我在广益读初中时,写过一篇标题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作文,我的语文老师曾梦生当时的评语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薛新力对那段评语倒背如流,“写得好!特别是结尾,富有诗意,与文章开通相互照应。希多读文艺作品,学写小说!”
当年,薛新力在看到这句评语后,彻夜未眠,兴奋极了。从那时起,他爱上了文学,也爱上了老师这个职业,这也成为了他后来事业发展、自身成长、专业建树上的底层动力。在他的回忆中,母校老师的育人观念、教学态度都极为出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教学生涯。现在,他如许多专家校友一样,希望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成就更多母校学子,同时也助力广益中学的教育教学,让其得到长足的提升与发展。
文化解读
母校情怀助力百年广益继往开来
在与众多广益校友对话过程中,我们每每问及母校的什么东西让他们感怀一生,得到最为统一的答案便是“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这八字校训。这句话是在在1934年由著名教育家、广益中学老校长杨芳龄所提出,取自《礼记·中庸》,旨在勉励师生业精于勤,努力进取。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广大校友及在校师生的精神寄望与内在文化根基。
这八个字,不仅是广益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校友们母校情怀的核心载体。现代社会将教育定义为一项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以此观之,百年广益正值青春年华。自办学以来,广益校友就成为了这里传承文脉、不断开拓、继往开来的代言人,而校友文化渐渐植根于校园文化的核心之中,这成就了百年广益在教育精神上的继承和发展。
培育校友文化,塑造校友品质,已经成为当下每所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构建校友文化培育的新机制、构筑校友文化互动的新平台、建设校友文化传递的立交桥和搭建服务校友文化的大平台,广益中学正在以这些方面的实践探索,助推学校拥抱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