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广益:逐梦巴渝名校的文化之旅”系列报道④
2017-12-08 重庆广益中学
百年广益
逐梦巴渝名校的文化之旅”系列报道④
— 理念文化:铸魂定向 引领前行方向 —
编者按:
今年,是重庆市广益中学办学的第125个年头;也是学校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的广益,格外夺目,3名学子圆梦清华园,学校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百年广益,在逐梦巴渝名校的文化之旅中,积淀起了什么底蕴,沉淀下了哪些文化?如今的广益中学,有又哪些值得人们持续关注、深度思考的“教育现象”?
我们将在这个最美的时节,以深度报道的形式,从理念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校友文化等十个方面,对这所学校当下的内涵与特色,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解读,深入浅出地总结广益中学发展至今,在传承与创新中的筚路蓝缕和名校气质。
别让旅行成为炫耀的资本、空谈的话题,会乏了行走的味。越是低调,越是自我,或许越觉得有趣。
导读:
从以校训“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为办学理念,到独立而生的“增广学行,益国利民”,已经办学125年的重庆市广益中学,在近十年中随着办学理念因时制宜的重新确立,这所百年老校在逐梦巴渝名校的道路上,已经收获了更富时代气息的“精气神”,她的底蕴和担当也在愈久弥香和时空更替中,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活力。
名校之特在于个性,名校之魂在于理念;忆往昔峥嵘岁月,瞻未来美好前景。当下的广益中学正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还看今朝的心胸魄力,为每个“广益人”树起自信坐标。立文化于方圆之中,学行无止、心怀空杯,让师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集大成于方圆之外,气有浩然,虚怀若谷,让学校在不断超越中成就卓越,炼就名校之质。
立身处世 当思为国为民
“如果说‘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在教我们积跬步以至千里,那‘增广学行,益国利民’就是进一步“翻译”了校训的意思,这八个字不但更加透彻的阐释了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做什么,也把这所学校的精神进一步凸显出来了。”
谈到对于办学理念的理解,已经在广益中学工作了20年的周贵平老师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增广学行是一种永不倦怠的心理暗示,正如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其意义在于不断实践、不断捕获新知,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炼就自我修养,丰满自我内涵,从而让教育在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得以开展、得以升华。
对于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和充实,作为高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的周贵平丝毫不敢怠慢,细致研读《全球通史》《西方美术史》,以求丰富日常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国史大纲》《史记》,只为了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多维度的历史趣味。
游历罗浮宫、漫步佛罗伦萨、亲睹殷墟遗址、领略故宫壮阔……从教以来,周贵平从未停止过探求历史的脚步,她总会在课堂内外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深谙“文史不分家”,她会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参悟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力求呈现出一个立体而富有情感的历史学习情景。
“益国利民的概念看起来很大,放到我们身上,也就是利用每一个点点滴滴培养有利于国家的未来人才。”善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周贵平的特质之一。推荐学生观看《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大国崛起》《大国外交》《辉煌中国》等政论专题片,与学生一起前往抗战纪念园、空军坟祭扫烈士、在“南山历史文化”校本课程里组织学生为广益名校友撰写颁奖词……
周贵平说,历史是兴衰的明镜,而历史老师的工作意义就是培养孩子们不惧权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科素养,让他们在每一件小事、每一次实践中,感受到自己在成长,也领悟到社会与祖国的伟大进步。
“我们把‘增广学行,益国利民’作为办学理念,希望师生不断增长学问,完善品行,发展成长。”校长章显林指出,这样的理念也意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教师学识和德行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师生在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等方面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行远登高 方显学识本领
1934年,时任校长的杨芳龄特取《礼记·中庸》中的“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作为校训,并提出“有行无学何以应物,有学无行何以立人”的教育思路。自此开始,广益中学就迈上了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践行之路,而这也是当下“增广学行,益国利民”办学理念的来源之处。
每次在校史馆里为来宾们讲解广益中学的发展沿革,高中语文老师程曦都会细致回顾这一段历史文化和理念由来。平日里,程曦对明代道人洪应明的《菜根谭》手不释卷,对于近现代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百读不厌。
从真正理解广益中学的内涵文化开始,她便觉得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其发展过程都必将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三层境界。
“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在程曦看来,“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立志、是下决心,而“增广学行,益国利民”是守护、是突破过往,只有把第一、第二境界夯实了,“广益人”才会迎来第三境界——让“名校情怀”落地,让优质教育实至名归。
有行无学何以应物,有学无行何以立人。想要从“昨夜西风”中窥见“灯火阑珊”,绝非朝夕之功。日常行课中,程曦会组织同学们开展四大名著的整本阅读,也会利用班会时间,开展班级团建,用《感动中国》教导孩子以国家利益为重。
她坚信,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塑造人格健全、思维独立、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未来人才。在追寻这个远大目标的过程中,她和语文组的老师们开展了基于学科素养的常态化教学研究活动,着力于教学目标叙写,不断与时俱进,以教师综合素养提升为前提,进而影响每位广益学子的学习心态和目标定位。
治国先齐家、爱国先爱校。歌唱比赛中,程曦会与孩子们一起改编歌曲,撰写属于广益的溢美之词,《在南山广益的日子》至今仍被学生们广为传唱。元旦晚会上,学生将《成都》改编成《广益》,“让我恋恋不忘的,不止广益的歌;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包容;一路走了有多久,百年的春和秋……”充满爱校情味的歌声一经发出,便令全场师生为之动容。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程曦说,如果每个“广益人”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必然能够见到“灯火阑珊”,也必然会对“益国利民”理解更深。
明体达用 修炼空杯心态
教授高中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担任学校机器人社团指导老师、负责学校网络维护,大到管理上下课铃声、调试学校考务系统,小到维修多媒体视频传输线、帮助同事剪辑课程视频……这些事无巨细的工作都汇集在了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廖义员身上。
在他看来,践行“增广学行,益国利民”并不一定要“轰轰烈烈”,更大程度上应该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心无旁骛,做好身边事,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身体力行,让学生明晰每一件小事的价值。
“所谓专业,我觉得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不断精进。”原本计算机应用专业出身的廖义员刚开始并不是多面手,他自嘲自己是被工作“推着前进”的。同事们在录播教室采集了视频素材,自己不会剪辑,找他求助。为了不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节奏,他自学视频剪辑软件,帮助大家精修视频。
一开始很困难,没有基础、没有指导,只有靠自己慢慢摸索,一段时间下来,他也从门外汉变成了“半路出家的专业人士”。“肯定没有专业制作团队剪得好,但我还是会力求每一贞都不出纰漏,至少让大家看不出来有‘穿帮镜头’。”廖义员觉得,这或许也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从2010年接触到机器人项目,廖义员从自学理论知识,到协助学校成立机器人社团、购进物料设备,再到带领学生参加世界级工程挑战赛,赢得多项大奖,七年时间里,他从未停止过对此方面的研究和学习。
“每年比赛的要求都不一样,材料使用、编程要求和现场对抗的规则都会有差别,如果光凭经验前去参赛,那就是对整个团队不负责,也是对自己不尊重。”廖义员并不是一个刻板的人,但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却尤为执着。面对陌生的领域、陌生的知识,他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猎奇感,并渴望在自己掌握以后,去影响更多人。
热衷环保、倡导低碳,他号召全校师生将废旧电池交由他统一保管、统一处理;践行勤俭,他会尝试修理每一台损坏的电脑,甚至是每一根VGA视频线……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虽然繁杂而平淡,但却能在每一件小事中找到趣味、获得成长,同时也能为学校和师生们带来更加稳定的秩序和更为优质的服务,让他们更加顺利的完成工作与学习。
廖义员常说:“调整心态很重要!”或许,他所说的调整,就是不断让自己回到“起点”,不断“重头再来”,不断在新知里,收获个人成长,亦助推他人发展。
正如校长章显林所说,当“广益人”都具备了空杯的心态,懂得了把过往的一切荣誉和优越感“归零”,大家就会看清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师生便有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就会主动将“增广学行,益国利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拓宽学识、修身立德成为一种原发性行为。
文化解读
以文化创新文化 以理念创生愿景
现代教育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学校展现在社会和民众面前的整体形象。在这其中,办学理念尤为重要。它是教育理念的下位概念,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有和共享的信念,是构成学校文化的灵魂和统帅。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广益中学校长章显林认为,办学理念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此,广益中学给出的答案是 “培养有学有行有个性的现代人”。其次是发挥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增广学行,益国利民”的办学理念是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既传承了学校文化,又发展了学校文化,通过一训三风去回答学生发展愿景、教师发展愿景和学校发展愿景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从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来看,办学理念对学校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它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学校历史文化和校长办学思想,对学校课程建设有指导作用。在广益中学,通过学校“学行课程”群的落地生根,加快了教育深化改革的步伐,同时也催生出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异步发展”的课堂理念文化。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