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学校长谈教育》丨重庆市广益中学校校长章显林:“静心”做教育,“学行”伴终生
2018-01-09 重庆教育
编者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我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各中小学校长围绕如何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和实践开展了深入的学习和讨论。为此,市教委《重庆教育》双微平台联合华龙网推出《重庆中小学校长谈教育》系列报道,走进中小学,与校长面对面,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心得,谈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思考,谈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努力,以期与更多教育同行一起分享和探讨。
关键词:益国利民
◆ 校长观点:
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学科知识可能不记得了,但掌握了终身受用的方法和技能,养成了终身有益的品行,这就是广益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问:推动教育创新,探索新高考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多元的教育资源,是广益中学作为百年名校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广益中学结合核心素养这个关键词,做了哪些创新举措?
答:简单地说,“核心素养”就是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近年来,我校围绕“核心素养”作了许多尝试。课程是学生多元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培养什么人”可以通过课程来实现。广益中学传承“学行文化”,融入“增广学行,益国利民”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目标“身心健康,人格高尚,世界眼光,有学有行”为中心,建构了“五棱四层一中轴”的金字塔立体“学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当代核心素养的要素,“益信、益品、益智、益行、益身”五大课程群包含了核心素养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其中益信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科学精神;益品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益智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益身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益行课程群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
学校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形成了“以学情为起点的引导式自主学习”的学导教学模式,突出“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从“知识为本” 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学科知识可能不记得了,但掌握了终身有用的方法和技能,这就是广益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评价导向
◆ 校长观点:
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手段、谁来评价,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评价工作做好了,就实现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否则我们的改革就会搞成形而上学的东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问:核心素养落地校园,要反映在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等方面,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你认为核心素养落实下来,最需要关注哪几个方面?误区在哪里?难点在哪里?
答:我觉得核心素养要落地,应该重点关注学校课程、学科素养、社会实践。作为基层学校应深度解读课标,挖掘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核心素养落地学校才有可能。此外,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是学生联系社会的纽带,是实现“价值认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每个学校在教育教学上都会涉及到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搞成两张皮、搞成标准化的现象。很多校长和教师认为,既然要落实核心素养,国家层面制定一个标准,同时再组织专家进行编制教材,学校层面落实和落地就方便了,这是对核心素养落地的错误认识。
关于核心素养落地的难点,我认为是评价。包括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手段、谁来评价,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新高考改革已经解决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在落实层面,学校应该着力理解改革的设计意图和校内评价机制两大问题,这是难点和重点,唯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改革的意图、建立了完善的校内评价机制,核心素养落地就会变成现实,否则就会搞成形而上学的东西,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学科融合
◆ 校长观点:
在实际操作层面,教师会不自觉回到老路上,如何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教师、校长和课程设计人员面临的挑战。
问:如何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学校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进行的。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教师、校长、课程设计人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答:关于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素质的问题,无论是校长、教师和课程设计人员,均会面临课程目标融合问题和落实层面的错位问题。
一是与当前学科课程融合的问题。在现行国家课程体系下,每门学科都有课程标准,每章每节都有教学目标,按照三维目标建构的课程体系,在这一框架体系下,如何融合核心素养,形成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这对于教师、校长和课程设计人员均是一个挑战。
二是实施层面上的错位。在实际操作层面,尽管学校开展了课标解读,进行课标叙写,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实践,做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但还是存在把握不准的错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校长、管理人员理解不到位,没有形成共识,我们都知道,以“三维目标”为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这么多年,基本上都深入人心,形成了惯有的做法和思维方式。为此,学校进一步深化实施基于理解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分层分类学习实践机制。一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教研,二是青年教师常态化学习机制,三是依托市级课程基地和市级精品课程,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四是基于课题研究的优秀教师培养,着力解决教师本身认识理解问题。另外就是教学评价的问题,怎样来把握和统一,也是一个艰深的命题。如何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教师、校长和课程设计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多元成长
◆ 校长观点:
教育是在为未来培养人,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要为将来铺路,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给予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能力。
问:一直以来,广益中学的社会实践及社团活动都缤纷多彩,请谈谈我们在促进学生多元成长上的思考和努力?
答:在社团建设方面,是为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搭建的重要平台。学校认可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及相关待遇,在社团建设工作中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目前学校有跆拳道、机器人等20多个学生社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综合实践方面,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为学生参与社会提供的重要通道。学校依托综合实践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安排,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
在研究成果方面,学生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近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100多项,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学生小课题研究方法及案例》。
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与周边社区、大学、南山植物园等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重要保证。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公众考古社与重庆文博研究院、北大考古学院均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自主发展搭建通道和平台。去年,学校成功申报重庆市精品课程《公众考古》《中华典籍整本阅读》。
校长小档案
章显林,现任重庆市广益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南岸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南岸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岸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南岸区教育系统好校长。曾参加“教育部第43期全国高中校长研修班”学习、“重庆市卓越校长工程中新合作培训班”学习。主持重庆市规划课题《依托校本研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等区市级课题5项,《发展中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的实验研究》(中小学类)获市政府三等奖,《依托校本研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及南岸区人民政府创新成果一等奖。主编《学生小课题研究方法及案例》(重庆出版社出版)、《任务驱动与个性解读》(重庆出版社出版)等10余本书籍。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