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管理  >>  教学交流

同课异构展教师风采,课堂观察助能力提升

发布日期:2015-05-20 阅读:6132次

 

一、磨课备课严谨而艰辛,上课听课反思与收获
    1、选课题——符合学情,激励日常教学
   公开课的课题,能符合学情,激励日常教学方是最好的。在我看来,公开课不仅仅是一堂课,不是一个孤立点,而应是你某个专题教学的起点或其中的一环,是激励你日常教学的巧妙的方式。你选择的课题不一定是热门课题,不一定是那些“大众化”的重难点内容,也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但它一定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是顺承你日常教学专题的,是接“日常教学”地气的。它应该为你日常教学中的“非主流”重难点提供一个受到重视,被深入研究的契机。
   我想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我曾选择“化诗入文,巧铸佳作”作为公开课的课题,意在引导学生将“化用”这个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选择这个课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符合学情。作文唯厚积方可信手拈来,唯巧用经典方可语美意深。“化用”如此张显文学气质的手法却很少被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到作文中,就算想运用也由于“腹无诗书”只能作罢。因此借公开课引起学生对“引经据典”的重视和兴趣,让他们有意识地搜集诗词歌赋,有意识地运用“化用”这个技巧作文,把“化用”这个技巧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嵌入学生的脑海。二是促进日常教学。“化诗入文,巧铸佳作”是我片段作文训练——“妙用技巧,生彩作文”专题课程中的重要章节,通过公开课,促进了这个专题课程的实施,深化了我对这个专题课程的思考,对我的日常教学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
   本次公开课,我们语文组也是基于这两点原则来选择课题的。首先,基于学情。作文专题训练是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而“新材料作文的拟题技巧”是高考作文训练中很重要的一环。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我们说“题好一半文”,“拟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题的过程,就是立意的过程,就是选材构思的过程,因此,“拟题”在写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然而“拟题”如此重要的一环,却恰恰是平时学生学习时最容易忽视的一环。学生作文时,有的拟题平淡或不当,有的写完作文才编造题目,有的甚至都忘了写题目。这样使得很多学生的的作文标题不能扣住读者的心弦,不能迅速激发阅卷老师的评改兴趣,从而不能对整篇作文产生好的印象,因此拟题好坏关系到作文得分的高低。其次,基于日常教学。日常教学时,教师本身对“拟题”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很少深入探究“新材料作文”如何“拟题”,很少对“拟题”进行专题讲解。甚至有些老师是听了这堂公开课后才意识到有深入讲解如何“拟题”的必要。由此可见,这堂公开课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有着启发和激励的作用。
    一堂课,对学生有价值才是真正的有价值,能促进启发日常教学才是真正的有价值。因此,只有退去了光鲜的外衣,实实在在立足于学情,立足于日常教学去选择课题,才真能彰显公开课的价值。
   2、课程设计——给学生一方舞台,阶梯式的前进,一目标一收获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主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学导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
二是以“一课一得”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三是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学生能力步步提升。首先,我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唱主角,我只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以学导学”学导课堂模式,包括课前自学,课中合学,课后拓学三个大的环节,而我们在课堂上主要进行“课中合学”的环节。“合学”的前提是“独立学习”,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采取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本堂课,学生有三次独立拟写题目,一次独立写作题解的机会,在独立完成作品后,通过展示互评、小组PK、小组讨论,小组推荐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整堂课是以学生拟写标题,展示标题,互评标题贯穿始终的。而教师要力争做“最佳配角”,利用好自身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鼓励学生抢做“最佳主角”,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严格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力求目标精确全面观照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本堂课最终教学目标的确立就经历了三次改动。首先,我们确立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运用”,所以最初的版本是“运用技巧,拟出准确、恰当、优美的标题。”但经过讨论,我们认为这个目标没有能完全涵盖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亮点,而且最后提出的要求过高,过于绝对,学生难以达成。于是将目标改为“根据立意,运用技巧,结合行文思路,拟出较为准确、恰当、优美的标题”,这个目标准确的突出了这堂课所有的教学重难点,但“技巧”这个概念内涵太丰富,外延太广泛,应加以说明限制,本堂课重点只涉及到两大技巧,因此最终确立的教学目标是“根据立意,运用“变换句式”“巧用修辞”技巧,结合行文思路,拟出较为准确、恰当、优美的标题。”而随着教学目标的精准化,教学思路也更明晰化,教学环节也更流畅紧凑,因此,教学目标的精确化可促进课堂设计的优化。
   最后,安排设置教学内容和环节时,要注意梯度性。本堂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讲技巧,练技巧,用技巧。而每个板块在内容设置上和对学生能力要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变换句式”和“巧用修辞”的拟题技巧,并以2014年广东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目为材料,分别运用这两大技巧拟定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讲练结合,落到实处。然后,在初步掌握拟题技巧的基础上,进入大练习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从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则,以议论文为文体,确定立意,运用所学技巧,自拟标题,并用较为优美的语言写出题解。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明显提高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求学生从“拟题技巧”“标题内涵”“行文思路”三个方面拟写题解,形成一段结构清晰、语言优美的文字,这就将拟题与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把拟题当作完形填空来教,教学的境界得到了提升,是本堂课的亮点。学生展示出来的作品也有一个阶梯式的进步过程,这样使学生能明显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效,有助于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3、磨课艰辛,组内齐心
       初接任务时,十分担心,因感能力不足,经验尚浅,颇有压力。从确立课题,到设计课程,再到实际磨课,这一路走来很艰辛,往往一次磨课后,好不容易熬夜设计出来的课程,被全盘推翻,又得重新设计,这时真的倍感绝望。但这一路走来我并不孤单,因为有一个强大而团结的语文组陪伴着我。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长,但他们在对待我上课的问题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直言直语,毫无保留,倾囊相助,大力支持,特别是虎哥,更是手把手的全程指导。这一个月以来,每周都是高强度的磨课,几近疯狂,但我们语文组的老师都陪着我一起疯一起狂。当我思维阻塞时,是他们为我开启了新的窗,当我沮丧苦闷时,是他们给予了我爱的阳光,当我缺乏自信时,是他们用特有的幽默派遣了我的压力。我想借用我们学校现在正跳得火热的《小苹果》中的一句歌词来表达我的深情厚谊:“你们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怎么爱你们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同时,我也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锻炼提升自己,感谢领导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营造宽松的环境,让我专心备课磨课上课。
   4、课堂反思——课堂的“起承转合”彰显教师风采
 “起”,是开端;“承”,是老师做开启智慧的引领者;“转”,是教师做活动过程的调控者,以及知识点过渡的连接者;“合”,是教师做学习激情的助推者。“起”,就是开端,对于一节课来说,就是导入。作为教师,要想一上课就抓住学生,就要在导入环节上下功夫。导入要新颖别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而杭州师范大学附中滕朱伟老师,以《非常幸运》中的一个片段导入,非常巧妙,面对同一个场景,女主角的描述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而男主角的描述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这正好引出了拟题的两种不同风格,不同方式。这样的导入,使人眼前一亮,而且与课堂内容十分契合,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的同时,也能引发其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
  “承”,就是要求老师作开启智慧的引领者。这是我课堂设计中比较注重的一点。个人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是“学导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一个开启智慧的引领者。“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过程、引领思维方向,有目的地引领学生由一个活动走向另一个活动。教学引领要根据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温故知新的过程性,体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顺序性。
  “转”,就是要求教师做活动过程的调控者,以及知识点过渡的串联者。“转”,首先体现在活动过程的调控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控.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师的调节使课堂更加严谨、合理、有效。一方面,对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要进行适时调控。另一方面,对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更要多加调控。另外,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的活动中,教师要“因事制宜”,对活动程序要做临时性的调整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
   而“转”还体现在知识点的过渡上。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是最能体现授课教师的功底和匠心的,也是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切忌生硬,常常需要有几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话,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和仔细揣摩。过渡得好,课堂上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我在这一点上做得十分不足,知识点的过渡较为生硬,如在讲解各种拟题方法时,缺乏必要的分析引导学生吃透每一种说法,再如由“拟题”升华到“题解”,这之间跨度较大,没有很好的过渡,这样就使得课堂出现“断点”,不流畅,有待改进。
      “合”,就是要老师做学习激情的助推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合”,是指教师对每一个活动环节的即时评价、总结、点拨和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一个充满激情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精神的引领,进行思维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实效性。这要求老师要即时评价,教师要深入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即时评价,规范学习行为,引领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动因。田园中学的李卫华老师在这点上就做得很好。他诗意的语言,精道的评价,深厚的文学底蕴,儒雅的文人气质,点燃了学习激情,激发了学生思维,形成了鞭策后进、鼓励进步、欣赏他人、互相竞争的良好氛围。还要即时总结。教师对活动过程要作即时总结。总结已经习得的成绩,总结前一个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继续前进的信心。同时还要即时点拨和提升。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要适时作一些方向性点拨,促进学习成果的自然生成。比如,当学生诵读满分作文进入了某种意境,对作者描绘的某种情境有所触动时,李卫华老师引经据典,及时点拨、提升,推动强烈情感的生成,强化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语文课“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教师“四力”课程领导力建设课堂观察
   观察小组主要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别从“学生学习”“课程文化”“教师教学”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学习”观察小组主要从“学习目标”“效果证据”“生成目标”三个层面对课堂进行评价。以我的这堂课为例,这个小组得出的观察结论是:学生在思考归纳,合作探究,总结反思”的引导下,完成了老师提出的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能运用所学拟题技巧,较好的完成目标,从“知——懂——悟”的过程中学得方法。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认真完成课堂任务,并积极展示,学生之间互评,有理有据,形成了学生之间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主动询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或者大家来评价我的标题”,询问老师的评价,希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与肯定,得到激励,而老师和同学也给出了较为恰当的评价与肯定。
“课程文化”观察小组主要从“课堂语言”“师生行为”“学生参与”三个层面对课堂进行评价。以我的这堂课为例,这个小组得出的观察结论是:课堂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老师为学生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活动充分,通过学生之间的PK,互相提问,有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氛围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但老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时间不是很足,在主导上显得时间不够。
“教师教学”观察小组主要从“教师提问”“教师理答方式”两个层面对对课堂进行评价。以我的这堂课为例,这个小组得出的观察结论是:教师提问指向性明确,无不理财次数,多采用鼓励和称赞教学,很好。
       三、大家风范,受益匪浅
       1、吟诵,积累,评价,语文味十足
   吟诵贯穿始终,抓住一切机会背诵积累。李卫华老师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引用化用古典诗文和现代经典影视诗歌拟出新颖有内涵的文题”,意在“积累经典,习染厚积薄发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李老师在课堂中反复采用朗读,背诵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古典诗文,经典名句,优美文段的理解和记忆,把积累放到课堂中,让古韵在课堂中弥久恒香,浓厚的文学气息让人印象深刻。
   精准的点评,诗意的语言。评价,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人素养和能力。评价是否切中肯綮,是否深入浅出,是否美言妙语,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氛围和教学的效果。李老师在评价学生所拟题目时,直击要害,引经据典,诗情画意,彰显其深厚的文学功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老师的精彩评价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题氛围,促进学习成果的自然生成。当一位学生在为李老师的照片拟题目时,化用了“丘吉尔”的典故,李老师说丘吉尔是二战时的伟人,学生马上回应:“老师,您将来也会成为伟人。”学生受老师风采的感染,生成强烈情感,活力四射,课堂自然高效。
        2、教研、采风、写作,学术味十足
    李卫华老师在介绍上海田园高中语文组建设经验是,以“书香田园,诗意人生”为题,正是准确定位了其学校的特色。通过他的介绍,我感到,田园中学书香满园,老师学生个个是诗人是作家,文学底蕴深厚,文学氛围浓烈。
       众多经验中,有两点让我感触深刻。
  (1)教研扎实,学术气息浓郁
       田园中学十分注重培植一种教师间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共同研究的教研氛围。教研组活动,每单周四下午,主要是邀请校内外在语文学科领域有独到见解的老师做专题演讲,同时定期举办专家学术沙龙或讲座。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他们十分注重备课组活动在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新教师成长的周期方面的作用。他们最近在做得事情就是根据他们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特有的“四步八字”要求——准备、教研、反馈、评价,制定、讨论、修改“课堂基本要求”和“导学案”,形成固定资料,这样即使才进校的新老师上课质量也能有保障。另外,他们十分注重听课评课,他们的做法是“取长补短的同课异构”“求精求新的课堂评教”“密集深刻的课后反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课后反思,是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同时必须定期上传到校园网上,要进行学期统计。
 (2)书香满园,重师生人文情怀培养
        从李卫华老师的介绍中,我感受到了“三多”——自读文本多,读书活动多,师生作品多。当初田园中学也曾面临学生不读书,不爱书的情况,他们的校长,就给每个语文老师一年的时间,按不同主题,搜集16篇经典美文,合订成集,并规定学生只有读完这本书,考核过关后,才能毕业,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的氛围也渐渐在校园中营造起来。他们的目标很有意思,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100%的学生阅读100篇美文”“100%的学生参加古诗词诵读比赛”(有专门的“读书节”,必须是带妆吟诵,要求参与面广,模式创新)“100%的学生参与话剧表演”(采取展示课和比赛相结合,校内老师和外聘老师相结合的形式)。他们还十分注重老师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他们的做法是外出采风,鼓励老师勤于写下水作为,鼓励老师进行文学文化创作,并将老师的作品刊登在校报上,让学生督促老师创作,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老师,领略老师的风采,这样使师生关系更亲密更融洽,使学生对老师更崇敬,更愿意跟着老师学习。
                                                                                                                                           重庆广益中学杨雪
\\"1.jpg"
\\"2.jpg"
 
   
 

重庆广益中学 版权所有(1894-2012) 校址: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文峰段78号

邮编:400065   联系电话:62627262,62466701   传真:02362627262

  渝ICP备09006278号  


重庆广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