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益中学学生走出校门变身“实干家”
发布日期:2015-05-07 阅读:7042次
抗战遗址状况调查、涂山窑实地考古……
广益中学学生走出校门变身“实干家”
广益中学“四力”课程领导力建设教育教学开放周系列报道(一)
新闻索引:
2015年5月4日,广益中学“四力”课程领导力建设教育教学开放周启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育中心主任郝志军,西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员陈时见,南岸区教委副主任朱静萍,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杨旭红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当天,广益中学还与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武陵山珍中国养生会馆、南山植物园以及文峰新街等四个社区分别签署建设“综合实践基地”框架协议,“七大基地”的建设,将成为学校未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宽阔舞台。
书本有尽头,实践无止境
千辛万苦寻找抗战老兵,用脚步丈量历史
在大多数人眼里,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无非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广益中学的学生韩蕾在做“关于南岸区抗战陪都文化遗址状况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时,就遭遇了类似的非议。
“我们做调查时遭到了同学们的质疑,大家都说我们假打。”韩蕾说道。面对这样的非议,韩蕾也想站出来反驳,但思考过后,她认为用无声的行动来证明自己,才是给质疑最好的回击。因为她始终坚信一句话,“用心做事,认真做事,只要做好自己的事便好。”
带着同学们怀疑的目光,韩蕾同小组成员走遍了南岸区的抗战遗址。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料,队员们还走进了黄山疗养院,寻找经历过抗战的老兵。在疗养院寻找了一个多小时候,才见了抗战老兵。“通过和老人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只有真正经历过抗战的人,对抗战文化才更了解,更崇敬,更不舍。”韩蕾说到。
通过对南岸区抗战陪都文化遗址状况调查,同学们对抗战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还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对重庆抗战文化遗址抢救和保护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作为学生有必要去了解、关注和保护历史文物。提高我们自身素质,道德修养,不去破坏文物名迹。见到文物受损现象要及时制止……”参与调查的学生如是说。
学校有围墙,教育无边界
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古,既长见识又长学识
2014年4月9日,天气格外晴朗,行远考古社成员袁枭懿同学、王华同学以及王大海同学等一行人,在指导老师黄祖清、廖义员的带领下,对重庆南岸涂山窑遗址进行了田野调查活动。
走出校门实地考古,同学们听后异常兴奋,但随之又开始担忧,以前从未接触过考古,实践时该如何下手?如何从大量的资料中找出有效信息……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小组成员们分工合作,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袁枭懿、王华等人还自发组织去三峡博物馆实地观察涂山窑的形状,并在三峡博物馆查找资料,了解涂山窑的历史及分布状况。
“拨开乱树枝,我们在考察地找到不少瓷器残片,当发现一个完整的器皿时,我们异常激动。”王华表示,在考古的实践过程中,采集残片,会观察其胎质、釉色、造型等,这让他学到了不少知识。
作为文科生的王大海从小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他表示,书本上的知识以及简单的配图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加入考古社以后,学到了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考古能让我近距离接触历史,这种感觉很美好。”王大海说道。
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学到了“真才实学”。在学校120周年校庆上,考古社的成员们修复陶俑时得到了师生们的大力称赞。
广益的学生综合实践还得到了社区的肯定,据介绍,学校和社区组织学生开展“暑期儿童安全教育”、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自治活动……“广益的学生吃苦耐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很值得肯定。”文峰新街社区关工委团委负责人余玲说道。
教育观察:
行走,让教育从“嘴上”到“脚下”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用在教育上也很贴切。
长期以来,传统的说教、灌输式的培养方式早已不能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开始质疑,开始反感。而体验式的教育方式更能让学生所接受,这与广益中学“行远自卑、登高自迩”的校训不谋而合。
行、登二字,注重的是用行走,用脚步丈量教育的高度,这也是广益中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传统。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长表示,近年来,学校十分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了七大基地。“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即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社区服务,增加社会体验。”
据悉,学校自2010年起就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其目的在于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化、规范性、长期性发展,并将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只有将静态的课程和动态的实施完美结合,孩子们才能学到、领悟到更加深层次的东西,只有用理论和实践这“两条腿”行走,学习之路才更长远;只有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才能达到教育更高境界;只有通过行走,教育才能从“嘴上”走向“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