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与课堂讲座相结合,有效开展考古社团活动
发布日期:2014-04-25 阅读:4886次
田野考察与课堂讲座相结合,有效开展考古社团活动
──广益中学行远考古社团涂山窑小湾遗址现场考察
2014年4月9日下午第三节课,广益行远考古社30余名成员在指导教师黄祖清、廖义员老师带领下,步行前往涂山窑小湾遗址考察。行前,教科室何天权主任特别提醒师生一行注意安全问题。大渝网两名记者、综合实践指导教师何文晶也随同前往。
考古社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本组安全。队伍从南山疗养院大门进去,沿着一条向南的山脊密林小路,穿越了20余分钟,来到小湾遗址现场考察。同学们为这次考察活动,已参加了数此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做好了一些野外考察知识、方法上必要的准备。森林中杂草丛生的山路穿梭,给他们带来了野外踏青的新鲜感。看到重庆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涂山瓷窑遗址”的牌子,几个窑坑和一堵长长的围墙,让他们有特别的兴奋感。他们想不到,在离广益中学这样近的地方还有全国考古界有一定影响的瓷器生产遗址,很快就发现了在遗址院墙外大量的制造瓷器的原料——观音土,还有废弃的煤渣。对墙角处散落的一些碎瓷片,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据考古社黄老师介绍,小湾遗址位于黄桷垭镇南山路煤炭山半山腰,现存面积4000余平米,是涂山窑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座窑场。围墙外裸露的窑坑是2004年考古发掘的,围墙内约2亩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圈围保护起来。 涂山窑虽然属于地方性的民间瓷窑,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不无记载,但它在产品质量、釉色、装饰等方面均可与当时烧制黑瓷的名窑如建窑、吉州窑等相媲美。他提醒同学们注意遗址周围的地理环境,启发同学们思考当年这里生产瓷器的必备条件。原来,这片土地林木茂密,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有制做窑瓷的元素,加上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外来工匠技术的传入,以及在唐代兴起的茶文化(喝茶、品茶用瓷器已蔚然起风)对窑瓷文化推波助澜的作用,铸就了涂山窑在宋元之际曾经200余年的辉煌。随着蒙古族崛起,蒙哥部下的铁蹄踏破了合川钓鱼古城的城门,涂山窑走向衰落,慢慢被掩埋于这苍山黄土之下,没有人数得清这里到底有多少个窑炉,没有人说得准这里曾有多少个作坊……沉睡于此已近800年,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被一个精通汉文化的美国传教士发现,取名“重庆的建窑遗址”。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文物考古部门作了多次调查和发掘,发掘出窑炉、淘冼池、作坊等遗迹和大量器物标本。
在指导教师组织下,同学们进入遗址围墙内考察。为何围墙内只见绿树横陈,杂草丛生,不见窑址?经黄老师提醒,原来在小湾窑址原本发掘了3座馒头窑,后来又用炭渣将其填埋保护,等到今后条件成熟时再开发。同学们开玩笑说,那我们不是也有机会?指导教师又进行了文物保护知识的介绍。然后,同学们分小组在里面拨开杂草,掀开乱树枝,踩出几条小路,终于发现了几出考古发掘后留下的废渣堆,找到不少瓷器残片。不少同学象发现了新大陆,纷纷拍照留念,采集一些残片作为纪念。同学们不时提出一些感到疑惑的问题,指导教师与他们进行了探讨,同时也适当介绍了一些瓷器种类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实地分析自己采集的瓷器残片的胎质、釉色、造型。同学们在考察前已通过小组活动明确了自己小组参与考察要研究的小课题方向,所以在现场考察时显得有针对性,可以将讲座学习与现场考察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小组长组织下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在回来的路上,指导教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考察成果汇报总结任务,同学们回校后将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考察研究报告及心得体会,利用适当机会进行汇报展示。
(黄祖清 供稿